功成天下袁绍阵容搭配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公元200年的官渡大战,袁绍大败于曹操。此后,袁绍一蹶不振,其子袁谭和袁尚的势力最终也为曹操荡平。为什么实力首屈一指的袁绍集团会彻底覆灭?官渡战败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但袁绍麾下不同地域士人间的长期斗争倾轧才是深层原因。
袁氏的河南与河北谋臣
袁绍手下谋臣武将主要来自两大地域。一派是与袁绍同属河南的士人,包括颍川的荀谌 、郭图、辛评、辛毗兄弟、武将淳于琼,以及与颍川邻近的南阳的许攸等。许攸早年与袁绍和曹操等结好,袁绍得罪董卓,出逃冀州之时,他就追随袁绍。
许攸(?-204年)
荀谌出自颍川郡大族荀氏,是曹操首席谋臣荀彧的兄弟。东汉的名士以汝南和颍川最多,孔融点评汝颍人物时,认为荀氏兄弟“当今并无对”。冀州牧韩馥是袁氏门生,为人懦弱。袁绍欲软硬兼施夺取冀州,荀谌就是袁绍派去游说韩馥的说客。不过,荀谌的眼光能力远不及荀彧,以及荀家另一个著名谋士荀攸。
颍汝士人多结交朋党,且家族联姻,比如荀氏就与同郡的辛氏、钟氏和陈氏相互联姻。当这些河南士人离开故土去冀州(河北)辅佐袁绍,更需要与同籍士人抱团结党、维护共同利益,从而在冀州形成了颖川士人集团,与袁绍的河北本土势力发生矛盾冲突也就不足为怪。
袁绍手下的河北本土士人主要有沮授、田丰、审配以及武将张郃等人,其中沮授和田丰的政见谋略,不在荀彧和郭嘉之下。袁绍初夺冀州时,为巩固统治并平衡河南集团,笼络重用冀州士人:命沮授为别驾,后来擢升为奋武将军 , 监护诸军,审配任治中,田丰为别驾。治中和别驾都是冀州牧的高级佐官。
袁绍(?-202年 )
河北地区自古民风质朴刚毅,多慷慨悲歌之士,比如战国时的荆轲。河北士人也普遍正直、刚烈、直言敢谏,与善变通的中原士大夫形成对照。
袁绍集团里的逢纪是一个特殊人物,他既不属于颍川集团,也不是冀州本地士人。
袁绍集团两大势力的主要士人
颍川与河北士人的矛盾冲突
袁绍在统治冀州前期,还能居中协调颍川与河北士人,但两大集团在政治取向、军事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冲突一直存在。
191年汉献帝受困于长安时,沮授建议袁绍“迎大驾于西京......,号令天下”,田丰也持类似观点,袁绍很认同。这比毛玠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早一年,更比荀彧早了四年,可见这两个冀州谋士的远见卓识。
后来献帝逃难于河东地区,沮授再次建议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颍川集团揣测到袁绍有称帝野心,郭图和淳于琼就投其所好,指出汉室已衰微,无须迎献帝,以免为其所累。袁绍从之。曹操则抓住机会迎献帝建都于许昌,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占据了政治和道义制高点,袁绍追悔莫及。可见,袁绍手下颍川谋士的大局观远逊于河北士人。
199年灭掉公孙瓒之后,袁绍雄踞黄河以北的幽、并、青、冀四州,军事实力达到顶峰,曹操也基本控制了黄河以南的关东地区。为实现称霸野心,袁绍欲与曹操决战。为此,颍川集团和河北士人意见相左,矛盾激化。沮授认为与公孙瓒多年战争后师老兵疲,应该屯田整修,同时派精锐骑兵,抄扰曹操控制区,令他疲于应付。郭图针锋相对地指出,袁绍此时军力强盛,正应该一鼓作气消灭曹操,所谓机不可失。
公孙瓒(?-199年)
袁绍此时志得意满,采纳了郭图的建议,决定南下伐曹。这次军事策略的斗争冲突中,颍川谋士又牢牢抓住了袁绍急于功成的骄纵心理。沮授为人刚直,他的建议高明周全,但不得袁绍之心。而且沮授不知进退,继续强谏,同时郭图进谗言,袁绍遂剥夺了沮授全部兵权,分给了郭图和淳于琼等人。
河北另一个主要谋士田丰在曹操攻击刘备时,就建议趁机攻击许昌,这样曹操腹背受敌,袁绍胜面大增。袁绍为人犹疑,不能把握稍纵即逝的良机,竟以儿子生病为借口拒绝。打击曹操的最佳时机错过后,田丰又不适宜地强硬主张应该缓图曹操,和沮授思路大致相同,但此时袁绍已下定决心大举攻曹,故一怒之下将田丰下狱。至此,河北集团最优秀的两大谋士基本失去对袁绍的影响力,河南颍川集团全面胜利。
官渡之战爆发后,两个地域集团的倾轧争斗达到 *** 。河北豪族审配当时留守邺城,以“许攸(属于河南集团)家不法,收其妻子”,许攸大怒,叛袁投曹。其实,在袁绍纵容豪强权贵的政策下,冀州豪族普遍横征暴敛、目无法纪,审配家藏匿罪犯,恶劣程度或许还超过许攸,“不法”只是审配打击河南集团的借口。
许攸叛降对曹操的胜利有决定性意义。曹操按照许攸的计谋,偷袭袁绍军粮仓所在地乌巢,一举成功。河北名将张郃在乌巢防守上与郭图意见不合,后者又向袁绍进谗言:“(张郃)军败,出言不逊”。张郃畏惧,于是临阵投降曹操,袁绍军崩溃。
张郃(?-231年)
由以上分析可知,官渡之战曹操赢得侥幸,他取胜的真正原因是袁绍阵营颍川与河北集团激烈内斗而导致的两次叛降,而这两大集团的矛盾冲突由来已久,并非偶然之举。
两大集团分别辅佐袁谭袁尚,继续内斗
官渡战败后,逢纪向袁绍进谗言,“田丰听说将军失败,拍手大笑,因为他说对了”。袁绍遂杀掉田丰。沮授被曹操擒获,却密谋回归袁绍,又被曹操杀掉。冀州两位顶尖谋士没遇到名主,又过于刚正、忠心,竟不能自保,可怜可叹!
202年袁绍病故,他两个还算有才干的儿子袁谭和袁尚开始争夺河北地区统治权。颍川集团的郭图、辛评、辛毗支持袁谭,河北的审配以及逢纪支持袁尚。逢纪与审配本来不合,但后来与审配关系改善,遂支持袁尚。在袁谭、袁尚的斗争中,审配借刀杀人,逢纪为袁谭所杀。
袁谭一度被袁尚围城,派辛毗向曹操求援,辛毗与曹操麾下的荀彧、荀攸等人是颍川同乡,还有联姻关系,于是很快投降曹操。辛毗甚至向曹操建言拿下河北的好处。曹操出兵,先后击败袁谭、袁尚,杀了郭图,生擒审配(辛评为审配所杀 ),审配宁死不降。颍川与河北集团的内斗终于彻底葬送了袁绍势力。
曹操(155-220年)
河北士人沮授、审配和田丰都能为主尽忠效力,不肯变节,体现了自古以来河北的忠勇(然而多少是愚忠)民风,河南籍的谋士许攸和辛毗却审时度势,变通无碍,此中对照耐人寻味。实际上,颍川荀氏除了荀彧等少数忠于汉室外,其家族成员在曹魏代汉、司马代曹的过程中都能与时俱进,择投明主。
地域集团冲突很普遍
袁绍集团的地域派系斗争在汉末、三国时期很常见。刘备旧部与荆州士人就与巴蜀本土势力屡有冲突,蜀汉政治分裂,并部分因之亡国,这与袁绍集团内斗的结局相去不远。
诸葛亮(181-234年)
辅佐曹操成就大业的豪族士大夫人才也主要来自两大地域,一是曹操的谯沛宗族与同乡组成的武将集团,一是以颍川士人为核心的谋士集团。颍川士人总数并不占曹操谋士集团大多数(约12%),但曹氏八个核心谋士里,有一半颍川籍。
谯沛与颍川集团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文武搭配,在曹魏控制境内都是受益者,没有内外主客之分。这就相当程度上减少了地域主义相关的利益冲突,曹操驾驭手下的手腕又很高超,因此地域集团的冲突对抗在曹操时代没有明显表现出来。曹操也正是凭借文武集团的通力合作,方能统一北方,最终取代汉室。
战姬天下袁术袁绍怎么获得?
一般只能通过抽将,如果你有吕布、张角、孙坚应该可以祈祷袁术,但是袁术是祈祷张角的,上将潘凤祈祷袁术。或者你去群雄涿鹿←应该是这个名字就是打碎片的去碰碰运气,偶尔打到几个,或者去神秘商店去换也行。
官渡之战,袁绍的英雄悲歌
1
历史误读了袁本初
读三国,有一个重要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袁绍。如果能把三国分为前半场,中场,后半场的话,袁绍是三国前半场响当当的人物。
可就是因为东汉末年的一场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成就了曹操的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而作为失败者袁绍,千百年来多被人诟病。
中国文化中有一大弊端,那就是胜则溢美无以复加,败即领咎罪不容恕。因为袁绍在“官渡大战“中失败了,所以才获领一堆批评。
批评者评价袁绍,多借用曹操的话:“"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而最著名的当属曹操手下的大谋士郭嘉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几乎把袁绍批判的一无是处。
有句话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因为官渡之战这个以少胜多的战例太过经典,曹操被哄抬,袁绍被贬斥,导致人们对这两个人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
2
三国前半场,他是一个大英雄
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董卓进京,从此天下大乱,董卓欲废帝立威,与大臣商议,袁绍公然反对。董卓厉声威胁道:“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
袁绍引佩刀横揖而出:“天下健者,岂唯董公?” 对峙之后袁绍扬长而去,无人敢拦。
又有一次,袁绍讨伐公孙瓒,袁绍和一只小部队被公孙瓒的骑兵包围,手下将领劝袁绍躲在墙后面,袁绍大骂道: “大丈夫战死沙场才是英雄,躲在墙后面就能不死吗? ”说罢指挥若定,击退了公孙瓒的骑兵。
这两件事,袁绍的胆略和豪情,千载之下犹觉英风烈烈,袁本初热血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董卓篡权后,袁绍逃出京城,很快组织了反卓的军事同盟。
在袁绍的军旅生涯中,没用一兵一卒,从韩馥手中智取冀州;北攻公孙瓒,界桥之战以弱胜强;围易京,断外援,大败白马义从;公孙三州,唾手而得;剿黑山锄张燕,肃清境内游动顽敌,一统北方。
年轻时的袁绍,有胆有识,才干过人。如此的辉煌战绩,谁能说袁绍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时代英雄?**
3
袁绍培养了劲敌曹操
在汉末群雄割据时,袁绍先得到了冀州,而当时的曹操还没有自己的地盘,只在中原打黄巾军和黑山贼寻找机会,袁绍抢先命曹操为东郡太守,使曹操有了第一块地盘。
后来兖州刺史刘岱战死,袁绍又支持陈宫等人拥戴曹操作了兖州牧。
在初平三年,袁术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联络刘备、单经、陶谦等多个军阀西进中原,围攻曹操。
在曹操最为难的时候,又是袁绍帮助了曹操。《三国志》记载“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兴平元年,吕布入据兖州,与曹操展开了殊死争斗。曹操评价吕布,说他屯兵濮阳,就知道他是无能的了。
要知道,吕布手下的大谋士陈宫可是懂军事的。陈宫等人很清楚曹操与袁绍的关系,驻兵濮阳是耽心袁绍背后入据兖州,使吕布腹背受敌。所以,还是袁绍帮了曹操。
可以说, 曹操是袁绍一手扶植起来的,袁绍有大恩于曹操。
4
袁绍的性格缺陷
在东汉末年的政坛上, 袁绍绝非平庸之辈,在统治河北期间,他访求人才,重用田丰、沮授,展现出了政治家的才能。
但由于袁绍家族四世三公,袁绍出身名门,家世显赫,因此自幼心里就埋下了高傲的种子。而在全部拥有幽、冀、青、并四州之后,袁绍便以为功成在我,天下唾手可得,就更加骄傲了,甚至于有恃无恐,不把曹操放在眼里。
这时的袁绍,一些致命弱点开始暴露出来,如:谋略不远,洞察力不强,易骄易暴等。
在艰苦创业之际,这位英雄尚能客服自身不足,选贤任能,励精图治。而一旦功成名就,便志得意满,止步不前。并且他的这种缺点开始严重影响到政治、经济、用人等各个方面。
一个统帅,浮躁易动,多疑善猜,不仅影响本人的内部状态,而且还会深深的波及将帅和士兵,对整个战争都会产生深远影响。这也就为日后的官渡大战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5
官渡之战,袁绍选错了对手
袁绍有个特点,当他智谋过人,突发奇想的时候,能想出令许攸这样的一流谋士都拍手叫绝的妙计,但他发傻的时候,也会令人顿足捶胸。
或许,这和他出身高官家庭,接触世俗太少,而又清高傲慢有关系。袁绍的学识和经验,属于学院派,应变能力不强,连打起仗来都中规中矩。
袁绍的这一套,对付袁术和公孙瓒之流或许绰绰有余。但和他展开官渡大战的对手偏偏是“奸雄”曹操,或许是命运使然,也是他倒霉。
面对曹操这样一个智谋出众,赏罚必行,应变无方的天下奇才,略逊一筹的袁绍,注定他的命运将是一个悲剧英雄。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统兵11万,曹操率军2万,在官渡这个地方,展开了中国历史上永载史册的“官渡大战”。
6
官渡之战,胜者为王败者寇
按理说,袁绍无论从兵力还是粮草供应上,绝对碾压曹操,他怎么就败了呢?
历代史家和军事家,对袁绍的失败有各种各样的解读,都很有道理。
但我认为首先有三大原因:
一、军事实力不是单一的概念,除了兵员数量,还有政治倾向,精神状态,作战能力等。
袁绍军队,虽然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多是世族士兵,他们不善作战,也不愿意作战。
虽然有一些少数民族士兵比较强悍,但是他们为利而战,骄纵不轨,不易控制。
而反观曹操的士兵,多是招募而来,部分本是黄巾义军,具有相当的作战经验。而曹操统兵有方,内部又比较团结,整体作战能力较强。
又加上,曹操一方被袁绍大军压境,他们面临的形势是:要么战,要么死。而唯有一战才能有一线生机。所以曹操的士兵虽然只有2万,但却都是死战之士,战斗力以一当十。
荀彧在分析袁绍的不利因素时说,袁绍军队“士卒虽众,其实难用”,是很有道理的。
二、袁绍军内将领之间矛盾和斗争突出。
袁绍手下大将颜良、文丑、淳于琼虽是河北名将,但都有勇无谋,放纵骄横。至于运筹帷幄之士,如审配、逢纪诸辈,则更是贪纵不法,胡作非为。
在袁绍内部,将领之间各怀鬼胎,派系林立。
这种“大臣争权,谗言霍乱”的党争,严重影响袁绍军队作战能力的发挥。
三、大战之初袁绍的恻隐之心,使曹操数次死而复生。**
在袁绍眼里,曹操是难得一遇的人才,他思贤若渴。袁绍发动“官渡之战”最初目的,是使曹操能够臣服,而不是要置他于死地。
《献帝春秋》有这样一段描述: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令军中将士各持三尺绳,一旦抓住曹操,就把他绑了。
所以,大战之初,袁绍数次以优势兵力包围曹操,彼时要消灭曹操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但他却数次以大规模军队围而不攻,而仅仅以兵威之。
但曹操就是曹操,一不是被吓大的,二是从小就混社会,脸皮超级厚。
在曹操看来,你个袁本初,把刀架在我脖子上却又不动刀,分明是羞辱我。只要我曹操缓过一口起来,非要弄死你不可。这就给了曹操数次翻盘的机会。
在众多史家的解读中,对袁绍诟病最多的是,袁绍一意孤行,不听大谋士沮授和田丰之言,急于冒进,战略上失误,导致大败。
沮授与田丰之计,都是说不可轻动,曹操善于用兵,不如坐等时机,以逸待劳。
但是,军事上的攻守,主动者往往才握有战争的主动权,如按照他们的以逸待劳之法,在曹操与吕布相持,曹操正是疲惫不堪的时候,不乘机出兵,难道等到曹操把吕布消灭掉,再把其他军阀都逐个都收拾掉以后,再来与曹操打,就能取得胜利了吗?
因此,袁绍选择与曹操开战的时机是最恰当的,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心理上也给曹操以强大的压力,是符合兵法的。
说袁绍骄傲专行,不听取良臣直言,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官渡之战”只是一场战争,而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一旦错过一个战机,有可能会导致后面的战机一错再错。
袁绍在官渡之战的失败,除了上面所讲的三大原因外,主要还是由于袁绍作为最高统帅,在临场指挥时,缺乏周密计划,在面对曹操这个狡猾多变的对手时,没有做到临危不乱,冷静决断,及时调整战术。
这是很多战场指挥员在一场复杂的战争中都可能会犯的错误,而袁绍用对付袁术之辈的战术来对付曹操,显然就犯了这样致命的错误。
而在战役的后期,许攸叛变,导致袁绍乌巢粮草损失;又因张郃投敌,而全军溃败。这些偶发的因素又是不可预料的,而正是这些偶发的因素,对袁绍来说又是致命的,加速了袁绍溃败的进程。
总之,历史上最著名的“官渡之战”是袁绍失败了,所谓“胜者为王败者寇”。
历代史学家多以结果来倒推和诟病袁绍的失误,其实都是马后炮而已,而历史并不能重来。
还有一点必须要注意,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尊刘抑曹,而陈寿写《三国志》是成书于西晋,陈寿从西晋的立场出发是尊奉曹操的。
所以,陈寿的《三国志》在记述“官渡之战”时,多有对“太祖曹操”的溢美之词,而掩饰了曹操的诸多败绩,并且将袁绍的失误进行了夸大,净说袁绍的失败。这对袁绍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
7
官渡之战,袁绍的英雄悲歌
青年袁绍,是他最有作为的时期,他讨伐董卓,统一北方四周的功绩,堪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英雄。
袁绍初以豪侠得众,之后用兵仿若孙吴,百战百胜。直至官渡之时,从无劣迹。
纵观袁绍的一生,有辉煌,也有失误。他和曹操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是走的儒家治国的路子,他没有屠城残杀的记录,也没有苛捐税的严酷。
也许袁绍过于宽纵,可是他死后,许多文臣武将,忠于他,不惧死亡的威胁。袁绍所感化的三郡乌桓,最后也都是和他的儿子一起共存亡。
这都说明袁绍也具有相当的人格魅力。
官渡大战,袁绍失败了,但是他仍不失为一个大英雄。
《献帝春秋》曰:“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及绍死,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袁绍得人心至此,整个三国时期又有几人?
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曹操收取袁绍首府邺城之后,亲自来到昔日大敌袁绍的坟前,祭祀袁绍,追怀起过去一起起兵讨董的往事,曹操“哭之流涕”,下令善待袁绍眷属。
在曹操“哭之流涕”的那一刻,曹操或许也想到了,在官渡之战的初期,袁绍数次对他围而不攻,他的命是袁绍给的。
或许,真正懂袁绍的,还是他的宿敌曹操。
穿透千年历史岁月,站在官渡古战场上,战火、硝烟、驰骋的将军、嘶鸣的战马仿佛都在眼前,那场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背后的故事,令人慨叹。
袁绍,这个三国上半场最著名的风云人物,把英雄的含义定义成了一部厚厚的史书。
而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官渡之战,是袁绍的一曲英雄悲歌。
袁绍吕布公孙瓒s2阵容搭配
1、袁绍战法推荐:文武双全+骑虎难下。
2、吕布战法推荐:暴戾无仁+一骑当千。
3、公孙瓒战法推荐:万箭齐发+避实击虚。《三国志战略版》s2攻略,S2唯一的主力骑兵,这些主力队伍除开天下第一枪和司马盾,除去嘟嘟队,在桃园,蜀枪,吴弓,魏骑之间,并无特别明显特别夸张的强度差异,t几只是笼统的说法。
好了,今天关于“功成天下袁绍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功成天下袁绍阵容搭配”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